在机械学院团委、学工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筹备下,“机械学院人文论坛”于10月18日19:00在工程技术楼A座217会议室正式开坛。
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大学的前生与今世”,主讲人是机械学院辅导员孙志强。图书馆副馆长周文学,机械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赵恺老师,材料学院辅导员马晓凤以及学院50余名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由辅导员助理郭阳阳主持。
郭阳阳首先对举办论坛的目的、宗旨、活动形式、时间安排、内容准备和管理要求做了说明。他指出,“机械学院人文论坛”是学生组织、学生主讲、学生主持、学生参与的开放性、自由性、思想性、人文性论坛;论坛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论坛主要由主持人介绍、主讲人演讲、参与者讨论、主持人总结四个环节构成。
在主题演讲环节,孙志强首先提出,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大学制度、大学理念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交织作用下逐渐演化形成的。接着,他从黑暗中世纪的文明之花——中世纪大学、经典理念与大学的涅槃——德国柏林大学、从象牙塔走到社会中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西学东渐与旁采泰西——中国大学的产生与繁荣、苏联模式与“螺丝钉”教育——新中国的大学、该走向何方——今日中国大学六个方面对中外大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梳理。孙志强的演讲既有对大学史的宏观把握,又渗透着历史的细节和趣闻,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孙志强的报告结束之后,参加论坛的师生围绕该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周文学结合自己的经历,高度肯定了“机械学院人文论坛”的意义。他指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时代课题,学术研讨班或学术沙龙是西方高水平大学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校工科院系创办“人文论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他还举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明“人文”不仅是一项素质,也是一种气质;“人文”不仅教人说话、写作、做事,还会教人丰富精神、享受生活。
赵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工科学生的思维是线性的,按着严格的逻辑顺序行事,而文科学生的思维是网状的,充满了跳跃性与创造性,两种思维的互补和融合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性。他形象的说:“齿轮也是需要润滑油的。”他还强调,“学生自治”是大学史上的经典理念,同学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创造,善于表达沟通,这既是把“机械学院人文论坛”办成高水平思想争鸣平台的要求,也是对其他学生活动的要求。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就业、学风等问题,马晓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介绍了中国大学从综合性到单科性再到综合性的曲折发展历程。她还鼓励同学们多“反求诸己”,少抱怨社会;多修炼内功,少在乎功利;只要打好了自身基础,练就了过硬本领,成功就业仅仅是“副产品”。
之后,很多同学围绕本期主题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施月星同学提出,教育不是教训,管理不是管制,大学的底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上,而不是强制和控制。白宇同学认为,大学自主权是大学繁荣的基础条件,凡是大学繁荣的时期都是外部环境宽松的时期,从这点来看,中国的大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除此之外,一些同学还向老师们请教了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老师们都一一解答。
最后,郭阳阳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并向嘉宾和表现积极的同学赠送了书籍。
原本计划两个小时的论坛,最终因师生的参与热情和踊跃发言不得不延迟一小时结束。整场论坛,气氛和悦,讨论热烈,既充满着思想观点的交锋,又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大家都期盼“机械学院人文论坛”越办越好!